
玉田环评编写时,如何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可视化表达?
在环评编写中,环境影响的可视化表达能让复杂的环境数据、影响范围及程度更直观易懂,帮助审批部门、公众及相关方快速理解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下是常见的可视化表达方法,涵盖图表、模型、地图等多种形式,结合具体应用场景说明:
一、基础数据与现状可视化:用图表呈现环境本底
统计图表:展示环境现状与监测数据
柱状图 / 折线图:用于呈现大气(如 PM₂.₅、SO₂浓度)、地表水(如 COD、氨氮含量)、噪声(等效声级)等监测指标的时间变化趋势(如近 3 年季度数据)或空间对比(如项目周边 5 个监测点的浓度差异)。
饼图 / 环形图:用于展示污染源构成,如项目施工期扬尘、机械尾气等各类大气污染物的占比,或运营期废水的主要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比例。
表格 + 热力图:将土壤监测数据(如 pH 值、重金属含量)与采样点位置结合,通过颜色深浅直观反映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浓度,红色代表超标区域,蓝色代表达标区域。
现状地图:标注环境敏感点与污染源
在项目地理位置图上,用不同颜色或图标标注周边敏感目标(如居民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地等),并标注距离项目场界的直线距离(如 “居民区 A,位于项目北侧 500m”)。
叠加现有污染源分布(如周边工厂、污水管网、交通干线),用箭头或色块表示污染物扩散方向(如公路交通噪声的传播范围)。
二、影响范围与程度可视化:用空间图形呈现潜在影响
影响范围图:明确污染物扩散边界
大气环境影响:采用等值线图或彩色云图,基于大气扩散模型(如 AERMOD、ADMS)模拟不同污染物(如颗粒物、VOCs)在正常排放、非正常排放及事故状态下的落地浓度分布,用不同颜色(如绿→黄→红)表示浓度从低到高的区域,清晰标注超标区域。
地表水环境影响:在水系图上用箭头线或渐变色块表示废水排放后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路径和浓度衰减过程,标注混合区范围、超标断面位置及影响的水生生物敏感区(如鱼类产卵场)。
噪声环境影响:绘制噪声等值线图,用不同线条或颜色表示不同声级范围(如 55dB、60dB、70dB),直观展示施工期或运营期噪声对周边居民区、学校的影响范围,明确超标区域与防护距离。
生态环境影响:通过植被覆盖变化图(对比项目前后)、生态敏感区影响叠加图(如项目占地与自然保护区的重叠区域),用色块标注生态破坏的范围(如林地砍伐面积、湿地占用区域)及恢复措施的实施位置。
影响程度对比图:呈现 “有无项目” 的差异
采用双栏对比图表,左侧为 “无项目” 时的环境现状(如某监测点的年均浓度),右侧为 “有项目” 后的预测值,用柱状图、折线图等直观展示变化幅度(如 “SO₂浓度从 0.02mg/m³ 升至 0.035mg/m³,增幅 75%”)。
对生态影响,可使用卫星遥感图对比(如项目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用不同颜色标注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的转化,清晰呈现生态系统的改变。
三、预测与措施效果可视化:强化可操作性与说服力
预测模型可视化:动态展示影响过程
对大气、水等扩散过程,可嵌入简化的动态模拟图(如 GIF 动图或短视频),展示不同气象条件(风速、风向)下污染物的扩散路径,或不同水文条件(流量、流速)下废水的迁移过程,让审批方和公众理解影响的动态变化规律。
对风险事故影响(如有毒气体泄漏),用应急影响范围图标注不同时间节点(10 分钟、30 分钟、1 小时)的扩散半径,叠加周边敏感点位置,直观展示风险防控的区域。
环保措施效果示意图:明确治理方案的作用
对废气处理设施,用流程图 + 效果对比图展示处理工艺(如 “喷淋塔 + 活性炭吸附”),并标注入口与出口的污染物浓度(如入口 VOCs 200mg/m³,出口 10mg/m³),用柱状图对比处理前后的排放差异。
对噪声防护措施,绘制隔声屏障 / 绿化带布置图,标注其高度、长度及衰减效果(如 “隔声屏障可使噪声降低 25dB”),结合噪声等值线图展示措施实施后的影响范围缩减情况。
对生态恢复措施,用植被恢复效果图(如草本→灌木→乔木的种植规划)或水土保持工程布置图(如挡土墙、排水沟的位置),标注措施的覆盖范围及预期生态效益(如 “2 年后植被覆盖率恢复至 80%”)。
四、公众参与与空间信息整合:提升可读性与互动性
公众易懂的可视化工具
对非专业群体(如周边居民),可使用示意图 + 图标说明,用简洁的符号(如 “工厂图标→废气排放→扩散云团→居民区”)替代复杂术语,配合文字注解(如 “项目排放的废气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影响到 300 米外的小区”)。
制作环境影响_summary 信息图,用信息图表(Infographic)整合关键数据:项目位置、主要污染物、影响范围、防护措施及预期效果,通过图文结合让公众快速掌握核心内容。
GIS 地理信息系统整合
将项目区域的地形、水系、敏感点、污染源、影响范围等信息整合到 GIS 平台,生成地图:用户可点击不同图层(如 “大气影响层”“噪声影响层”)查看具体数据,缩放查看细节(如某一敏感点的受影响程度),这种方式适合用于电子环评文件或公众参与公示平台。
五、可视化表达的注意事项
规范性与准确性:所有图表需标注数据来源(如 “监测数据 2023 年 6 月”“模型采用 AERMOD 19.0 版本”)、坐标系统、图例说明,确保与环评文本中的数据一致。
针对性与简洁性:根据项目类型(如工业项目、交通项目)和评价(如大气或生态)选择合适的可视化形式,避免过度堆砌图表导致信息冗余。
动态与静态结合:静态图表(如柱状图、等值线图)用于正式文本,动态工具(如 GIS 交互地图、短视频)可作为附件或补充材料,提升信息传递效率。
通过以上方法,环评中的环境影响能从抽象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图像或动态展示,既满足审批部门对科学性的要求,也便于公众理解项目的环境影响及防控措施,增强环评的说服力和透明度。
文章整理自网络,由环评验收公司整理发布。

- TOP